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发电机网   请 登录免费注册
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 行业新闻 >> 电力改革的“凌海模式”启示分析

电力改革的“凌海模式”启示分析

时间:2013-10-17 8:40:00   来源:荆楚网   添加人:admin

  作为全国电力系统民营资本进入农村电网的供电企业,辽宁凌海电力集团及其掌门人张占宇,20年前从“凌海模式”起步,历经数次改制重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张占宇背靠电力资源,一手将凌海电力集团打造成总资产55亿的商业帝国的同时,20年间,民资和国资身份渐渐模糊,争议伴其左右。

  电力改革的“凌海模式”揭开的是我国电力改革的一块伤疤,作为中国电力改革的一面镜子。从根源上分析,电力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具有特殊的公共物品性质,而我国电力行业的垄断兼有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特性,电力改革阻力重重。但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通过改革,打破垄断,才能真正建立一个透明、公开、高效的电力市场。电力行业不但关乎国家经济安全,还是关系民生大计的重要基础产业,必须防止电力改革过于理想化而导致的电荒、电价暴涨和电网事故隐患发生的风险。所以说,从“凌海模式”也可以不难发现其中透露的三重启示,为电力改革的继续推进带来经验教训。

  启示之一:电力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原则。2002年4月12日,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发[2002]5号文件),这被视为电力体制改革开端的标志。新方案的三个核心部分是: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从纵横双向彻底拆分国家电力公司。在三个核心中都是市场原则的表现。“凌海模式”的改革无疑也是坚持市场原则的基本思路,通过不断改制进行市场化推广。这样的基本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须坚持下去的。

  但是,对于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来说,市场原则另外的一个就是垄断,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弯。从打破垄断,实现相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分析,允许民营资本的进入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民营资本的进入可以带来新的活力,解决各地屡次出现的“电荒”格局,更为重要的是,民营资本的经营活力和体制创新本身就是对于国家垄断的一个打破。由此可以看出,“凌海模式”无疑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上正确的,在市场机制的原则下进行。

  启示之二:电力改革必须坚持制度先行。对于从“凌海模式”中发现的一个大的弊端就是缺乏顶层设计,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因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电力改革中其实已经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2012年7月,国家电监会发布《加强电力监管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电力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民营资本进入电力行业。国家能源局也发布《国家能源局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扩大能源领域投资的实施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有序进入电力行业,增强电力市场竞争性,其中明确,“为民间资本进入能源领域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规划、政策和标准的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保障民间资本公平获得资源开发权利。”这些法规的出现就是好的明证,对于民间资本进入电力改革是一个好的保障,也是一个好的约束机制,能够让民营资本大程度放心进去。

  但是,在这些规范中并没有提及如何退出的机制以及惩罚机制等。即对于民营资本进入电力改革之后到底应该如何退出没有规定,对于走了弯路如何收拾也没有详细规定。这无疑就为“凌海模式”以及“魏桥模式”这样的民营资本进入之后的道路埋下隐患。因为只有进入没有退出的机制是有极大风险的,表面民营资本进入电力改革之后,没有了退路。所以说,如果真的要破解电力改革迷局,除了相关的规范外,必须加强对退出机制的约束规定。应该详细列举出在什么条件之下,民营资本必须退出,在什么条件之下还可以存在等等。这样的“退出机制”的详细化可以为民营资本打好预防针,避免其犹豫不决,解决好其进入电力改革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启示之三:电力改革必须有试错的勇气。对于“凌海模式”而言,从目前的情况看是失败的。但失败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试错的经验。因为当民营资本进入电力改革之后,是否会形成新的垄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因为如果民营资本的超速发展超过了国资的话,新的垄断又会形成,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仍旧是一个坏事。对于用电者来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希望电费的降低。但是,在这样初衷之下,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凌海模式”无疑又从一个当地的龙头企业的垄断地位获得新的资源优势,将企业引入,却又“关门杀猪”,如此以来,这样的过程对于电力体制的改革的震撼不小,错误也必须承担,更是需要整个社会付出必要的学费。

  同时,按照《电力法》的规定,只有发电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而输电、配电、售电均不允许;但与此同时,又规定“送入电网的电力、电量由供电营业机构统一经销”,且每个地区只能有一家供电企业经营,这就形成了理应自由竞争的售电环节的完全垄断。这种由行政法规维护着的垄断,违反了市场运行规律,带来的必然是管制失灵所引致的低效及不公。可以说,“凌海模式”就是一个以身试法发过程,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可谓欲速则不达。

  由此可见,“凌海模式”尽管困难重重甚至宣告失败,但是也为探索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这些经验中“市场原则”、“制度先行”和“允许试错”成为电力改革今后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让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在渐进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那些曾经出现的经验模式,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前车之鉴,值得从中汲取足够的养分。

  电力改革要参透“凌海模式”正反两面

  辽宁凌海的电力改革,在起初作为一种大胆和创新的改革举措,能使地方当时的电价降下来,低于其他国有电网垄断模式下的电价,这在当时的确算的上一种进步之举,被称为“凌海模式”。然而,时至今天,原本先进带着荣誉感的创新举措,已经堕落成一种畸形经济体。

  二十年前,凌海的电力改革,被视为创新之举,还得以推广,张占宇的名字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开始随着凌海电力的一跃而起,而名声大噪。二十年后的凌海,张占宇名字的分量,已经远远超越了公司的影响力。伴随着各种荣誉和政治头衔,这位昔日“凌海模式”的,在凌海当地已经成为举足轻重而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名利和地位,离不开当初满腔热血的创新变革,正是在其大胆、前卫的改革举措下,凌海电力实现了华丽转型。从国有电力机构,到所谓的民营电力改革,凌海的模式比起国有电力大一统的传统垄断,不能不说是一种破天荒

  的变革之举。在全国的电力系统还闭守江山的时候,凌海迈出的一小步已经走在电力改革的前沿。

  二十年前是一种值得赞许的超越,二十年后却变成一种畸形的堕落。凌海迈出了国有电力改革的步,寄托了国有电力改革的希望,如果“凌海模式”能如当年迈出步时具备的那种探索和创新意识,并一直正能量的走到今天,凌海的成功必然能成为一种典范,或许可以探寻出国有电力改革的一条康庄大道来。然而,让人遗憾的地方就在此处,“凌海模式”从正面走向了反面,不仅没有成为国有电力改革的引导者,反而埋下了注定的败笔。

  如果说“凌海模式”成就了什么的话,无疑成就了一个人物,一个在今天凌海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当初“凌海模式”的张占宇。二十年前,张占宇的确算是一位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改革者,被寄予了破解电力垄断的厚望。二十年一个轮回,张占宇还是没能走出垄断的宿命,只是这种垄断在今天反而变得更加难以撼动。可想而知,国有企业垄断还算得上是一种国家体制内的特殊经济形式,而今天凌海的电力垄断已经成为一种个人权利垄断,与二十年前相比,这反而更为可怕。

  二十年前,即便是国有电力垄断,断然也不敢说断电就断电,即便是断电恐怕也要有一种制度和程序,也算是一种“公家行为”。而今天在凌海,说断电就断电,不服从就断电的权利已经从国有电力手中,落到了民营电力老板的手中,老板看谁不爽,或者哪家企业得罪了电力企业的老板,老板就用手中掌握的电力垄断权来制约打压你。不得已,有的工程项目自己买柴油发电机,有的项目因为与其存在竞争,同样被断断续续地断电,张氏父子凭借手握电力垄断的权利,登峰造极成就名与利。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今天的凌海反而成为民营电力老板私人手中打压别人的凶器。“凌海模式”终究没能担负起电力改革的重任,从当初的先进典范,到如今的反面例子发人深思,电力体制改革要继续下去,就必须参透“凌海模式”正反两面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