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发电机网   请 登录免费注册
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 政策法规 >> 解疑:“十三五”电网规划,国家电网是怎么想的?

解疑:“十三五”电网规划,国家电网是怎么想的?

时间:2016-1-5 9:32:00   来源:国际电力网   添加人:admin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电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电装机、用电量、电网规模均位列世界第一。但我国能源安全、电力供应、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十分突出,长期看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走清洁低碳发展之路,实施两个替代,在能源开发上实施清洁替代,以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上实施电能替代,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两个替代是解决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治本之策,是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在世界各国已达成广泛共识。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施两个替代要求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能源电力发展问题,对影响电网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十三五及下一步电网发展指明方向。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电力需求仍将快速增长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需求,能源和电力需求仍将刚性增长,考虑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万亿千瓦时。

  (一)电力需求与经济同步增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国经济今后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从发展阶段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快速推进期,电力弹性系数保持在1左右是合理的。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阶段一般超过1,甚至超过2。美国、日本、韩国等典型国家经济增速换挡期,分别出现在1951年、1972年、1996年前后;换挡前10年,电力弹性系数均超过1.3;完成转型后,电力弹性系数有所下降,但仍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在上世纪70~80年代、韩国在2000年前后,电力弹性系数分别为2.7、0.9、1.7。2000年至2014年,我国电力弹性系数是1.1;十二五前三年,电力弹性系数为1.02,2014年、2015年用电量增速出现短时突降,十二五电力弹性系数下拉至0.78。十三五期间,随着经济增速触底回升,用电量增速和电力弹性系数必然随之反弹。

  (二)我国人均用电量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

  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举措。电力在终端领域创造经济价值的效率为石油的3倍、煤炭的17倍。我国目前尚有燃煤锅炉、窑炉45万台左右,绝大部分可以实施电能替代。汽车保有量超过1.5亿辆,加快发展电动汽车,交通领域以电代油潜力很大。经测算,目前我国各领域电能替代潜力高达2.4万亿千瓦时。

  美国等国家在经济增速换挡期,人均用电量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1960年、1965年、1970年、1980年美国人均用电量分别为3808、5235、6788、9243千瓦时/人,2014年达到14203千瓦时/人。同样,1990年、2000年韩国人均用电量分别为2369、5907千瓦时/人,2014年达到10219千瓦时/人。

  2010年我国人均用电量为3140千瓦时/人,2014年达到4078千瓦时/人,相当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韩国90年代水平。我国人均用电水平还处于低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可以预见,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终端消费电力比重上升,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我国人均用电量水平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20年人均用电量为5691千瓦时/人,相当于OECD国家2010年平均水平的64%。

  (三)东中部作为电力负荷中心的地位将长期保持不变

  东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龙头,人口比重高,经济基数大。八五至十一五期间,京津冀鲁、沪苏浙闽、豫鄂湘赣等东中部12省(市)全社会用电量占国家电网公司比重从58%增加到66%。目前,东中部用电量基本保持在63%左右。综合考虑产业转移、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人口聚集、电能替代等因素后,东中部12省(市)用电量占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用电量的比重将有所下降;产业转移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渐进性特点,转移速度较为平缓,预计十三五期间,东中部12省(市)用电量占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比重将下降1~2个百分点,仍是我国主要的负荷中心。

  (四)电力预测要适度超前

  电力发展关系国计民生,一旦出现供应不足,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为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电力发展应适度超前。以往对于电力需求预测往往趋于保守,事实证明实际经济发展增长远大于预期,例如2004年规划预测全国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2.75、3.43和4.3万亿千瓦时,而实际全国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2万亿千瓦时,相当于用电量需求提前十年实现。目前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低,要避免对电力需求预测过于悲观。

  二、清洁能源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能源开发重心进一步西移北移

  贯彻《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十三五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力度控总量、调结构、提效率,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

  (一)能源开发实施清洁替代是必然趋势

  十一五以来,我国装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11.9%。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增长率为15.1%,风电、太阳能装机增长率分别达到65.2%和53.7%,显著高于其他电源装机增长水平。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14.1亿千瓦,其中风电装机1.13亿千瓦,光伏装机3327万千瓦。

  我国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承诺的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要达到这一目标,清洁能源的发展势不可挡。必须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以太阳能、风能等替代化石能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世界各国能源发展低碳化趋势明显,风能、太阳能发电比重逐年上升。目前,德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比达到42%,我国风电、太阳能装机占比为10%;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煤电占比大多低于30%,但油气发电比重较高,我国煤电占装机的比重仍然很高,达到62.6%。

  从我国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看,风电、太阳能发电将成为清洁发展的主力,随着技术进步和开发成本的逐步降低,已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2014年我国风电发电成本已降至0.37~0.45元/千瓦时,光伏发电成本降至0.68~0.8元/千瓦时,预计2020年左右竞争力将超过化石能源。

  (二)环境治理要求必须严控东中部常规煤电建设

  东中部地区集中了全国75%的煤电,大气污染排放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全国104个重酸雨城市全部在东中部。频繁出现的重度雾霾,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迫切需要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压减煤电规模。

  目前,我国煤电发展面临失控的局面,全国核准在建煤电项目2.4亿千瓦,还有取得路条项目1.8亿千瓦,如果全部建设,2020年煤电装机将达到13亿千瓦。特别是东中部12省市核准煤电项目已达8000万千瓦,如果全部建设,能源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的目标将难以实现,环境问题将更加严重。

  我国东中部地区的雾霾主要由排放引起,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去煤化。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和环保部、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关于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的通知》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除热电联产外,禁止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远期来看,环境治理要求一大批煤电退出市场运行,留下部分大容量煤电电源作为调峰调频电源支撑电网。替之以本地气电、核电和外来电,解决负荷中心用电需要。

  (三)能源开发重心进一步西移北移

  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重点要在西部、北部地区建设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基地。

  我国西南地区水电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加快四川、西藏水电开发,能够显著改善东中部地区环境质量,还将有力促进藏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我国陆上风能资源集中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集中分布在西藏、西北、内蒙古地区。未来我国能源开发重心将进一步西移北移。

  一方面大力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建设大型光伏、风电基地,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送出;另一方面,依托西部、北部地区煤炭资源,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实现煤炭就地转化,并可与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打捆外送,满足东中部用电需要。

  按照以上发展思路,规划2020年全国电源装机总量20.7亿千瓦,相比2014年新增7亿千瓦,年均增加1.2亿千瓦。其中,煤电装机11.2亿千瓦,风电2.4亿千瓦(三北1.8亿千瓦,东中部6300万千瓦),太阳能1.5亿千瓦(西部8000万千瓦,东中部分布式光伏7000万千瓦),水电3.47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由2014年的31.6%提高到2020年的39.3%,煤电装机占比由2014年的62.6%下降为2020年的54.3%。